黃開影在自家在建小樓房前向記者講述他的易地搬遷故事。長江商報公益記者 李璟 攝
大坡村隨處可見的小洋樓。
長江商報消息 ●長江商報公益記者 李璟 發(fā)自大理祥云
“我理解的小康,就是要住得好,過得好。”祥云縣云南驛鎮(zhèn)大坡村村民老黃在接受長江商報公益聯盟記者采訪時如是說。
11月17日,長江商報公益突擊隊在云南省祥云縣開啟“長江商報公益聯盟2020云南公益行”征程。出祥云縣城,沿320國道一路南行約20公里,便到了茶馬古道上著名的驛站——云南驛。車駛入馬鹿線繼續(xù)南下,突擊隊員被公路兩旁一幢幢氣派別致的小洋樓所吸引。
多年來,云南驛的村民們陸續(xù)走出大山,拔掉窮根,搬進新家,走上脫貧致富之路。如今,老黃和老伴也在這里拆掉老屋蓋起新房,準備開啟一家人全新的幸福生活。
從時間上來說,云南驛不僅最早將“云南”作為地名,而且使用時間最長。上世紀初“云南縣”一名改作“祥云縣”后,唯有“云南驛”把“云南”一名一直保留至今,時間跨度長達2000多年。今天的云南驛鎮(zhèn)隸屬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縣,作為通往滇西8地州的必經之地,這里是滇西交通的咽喉;作為重要的歷史文化保護區(qū),這里也是祥云縣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(zhàn)及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典范城鎮(zhèn)之一。
就在11月14日,云南省宣布最后9個縣市退出貧困縣序列,意味著這個貧困縣數量曾居全國第一的省份,歷史性地告別了延續(xù)千年的絕對貧困。截至目前,全國的貧困縣都已經摘帽。但脫貧摘帽不是重點,而是新生活、新奮斗的起點。包括老黃在內,致富,是這些曾經貧困地區(qū)和人民未來最大的夢想。
攢錢回家蓋起3層小洋樓
老黃名叫黃開影,今年52歲,是云南驛鎮(zhèn)大坡村村民。
11月17日中午,在熱火朝天的工地上,長江商報公益聯盟記者遇見了正在指揮工人們搬砂運磚的老黃。在浙江打工四五年,老黃的口音都有了那邊的味道。
“如果還住在老家,種一輩子地可能都脫不了貧,那我這房子就更不用想了!崩宵S指著路邊這幢已初具雛形的三層小樓房笑呵呵地對記者說。藍天白云下,一兩名工人正在樓頂認真地涂抹水泥,砌著外墻的瓷磚,老黃的老伴也拿著工具在一樓忙進忙出。
老黃說的老家,是他以前在大坡村深山里住的房子。他指向遠處的一座大山說,“山大得很,你看著近,實際離這里有十幾公里呢。”
老黃說,老家在深山里,車是上不去的,還經常遭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。30年前,村里發(fā)生過一場比較嚴重的泥石流,當時賑災的紀念碑,如今就在他家門前的路口處。在政府的鼓勵下,這些年村民們陸續(xù)從大山里搬出來,他家也搬到了現在的位置,只是偶爾會回老家照顧一下還在種的幾畝地!伴T口就是水泥路,交通也更方便,搬出來后生活條件好了不少。”
然而,搬到了新地方,后續(xù)生計怎么辦?這是易地搬遷扶貧后面臨的最直接的問題。對老黃一家而言也不例外。5年前,村里一位外出打工的鄉(xiāng)親回來,說要介紹老黃去浙江一起打工?粗筻徲疑彡懤m(xù)蓋起的新房,聽著外出務工村民們回來描述的大城市,剛走出大山不久的老黃也決定去遠一點的地方見識見識。
在浙江一家印染廠,老黃干了將近一年,感覺收入各方面都還不錯,于是第二年,老伴也跟了過去。夫妻倆勤勤懇懇,一天工作12小時,輪流倒班,一個月能拿到9000多元。除去吃穿家用,節(jié)約一點,一年下來可以攢至少五六萬元,這是過去兩人想都不敢想的。
“現在日子好多了,尤其這兩年就更好了!崩宵S告訴記者,出去打工頭兩年,還常為年底拿不到工錢犯愁,過年連家都回不了。這兩年,在當地政府和勞動部門的監(jiān)督下,工資總能正常結算,讓夫妻倆一年的辛苦不白費,也能按時回家過年。“國家政策真好,從中央到地方,層層落實,實在是好得很!”
家里條件改善了,手頭有了積蓄,今年春節(jié)回到家,老黃和老伴就決定開始蓋新房。兩人拿出全部積蓄,發(fā)現還差一點,于是前不久,老黃到鎮(zhèn)上信用社又貸了幾萬元。老黃家房子的隔壁和對面,都是已蓋好的小洋樓。雪白的墻壁點綴著些彩色瓷磚,干凈透明的落地玻璃窗,極具現代化設計感的樓體,陽臺上精致的雕欄柵欄,樓頂小巧的水箱和太陽能熱水器……“我家房子起來后也是這個樣子!
老黃說,還有兩個月左右新房就能蓋好,明年春節(jié)前一家人就能搬進去住了。春節(jié)過后,夫妻倆趁著腿腳利索再出去打幾年工,貸款很快就能還完,之后就能過上更好的日子了。
“出去辛苦幾年是值得的。”老黃的老伴告訴記者,兩口子外出打工前,種了幾十年地,兒子靠開農用車給別人拉材料為生,全家人年均收入才幾千元。一直未成家的兒子是目前兩人最大的心病。不過她樂呵呵地說,“等新房子起來了,人住進去了,也不愁找不到兒媳婦了!”
夫妻倆的臉上洋溢著同樣的笑容,對未來的生活也充滿了憧憬。
挪窮窩遷出幸福新生活
老黃家所在大坡村,過去是一個山高谷深的地方。由于上世紀60年代的亂砍濫伐,這里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遭到嚴重破壞,泥石流和山體滑坡現象嚴重,自然環(huán)境和生存條件十分惡劣,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87%,人均耕地僅為0.6畝。
正如村名一樣,這里的村民們祖祖輩輩都住在大坡一樣的深山里,起伏的山崗將這個山區(qū)村寨封閉得太久太深,貧困與這里結下了不解之緣。大坡不僅成了全縣有名的貧困村,也走進了大理州55個貧困村之列。
十多年前,在老村長環(huán)映才的帶領下,村民們加強水利設施建設,充分利用河谷資源優(yōu)勢,改造傳統(tǒng)農業(yè),大力發(fā)展經濟林果,種下數以千畝計的核桃、板栗、石榴、柑橘……產業(yè)結構的調整,拓寬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,為全村脫貧致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
近幾年來,在政府的宣傳引導下,熱切渴望擺脫貧困的鄉(xiāng)親們,又開始把走出大山作為脫貧致富的希望。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,走出大山,打破封閉,才是改變貧困落后面貌的重要途徑。
為鼓勵村民走出大山,村里專門請回外出經商和務工能人進行現身說法。如今,像老黃一樣,全村越來越多的人到廣東、浙江、上海等地經商務工,每年創(chuàng)造勞務經濟收入高達數百萬元。
老黃告訴長江商報公益聯盟記者,因村民搬遷等因素,現在的大坡村已經改為了大坡社區(qū),由4個村民小組組成,共1400多人!拔壹以诖謇镆簿蛡中等水平,村里現在過上好日子的多的是呢!
“減少高山區(qū)居民數量,搬遷到條件好的地方,讓他們生活更舒暢。同時,也讓高山區(qū)的森林覆蓋率增加,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更加宜人。”云南驛鎮(zhèn)委書記湯中國介紹,云南驛鎮(zhèn)按照祥云縣委、縣政府脫貧攻堅的部署要求,以產業(yè)發(fā)展帶動貧困戶脫貧奔康,結合多年的摸索和實踐,終于找到了一條破解脫貧攻堅中“貧困病根”的特色路子:對高山區(qū)群眾實行易地扶貧搬遷。
走出窮山溝,過上甜日子,這是邊遠山區(qū)貧困群眾祖祖輩輩夢寐以求的期望。搬出大山,表面上改變的是生活環(huán)境,往深層看,轉變的是思想觀念。
過去,祥云縣的貧困群眾祖祖輩輩生活在大山深處,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。如今,一條條村道的建成通車,改變了山區(qū)群眾的生活方式;一個個人飲工程的實施,改變了人們吃水發(fā)愁的歷史;一項項富民產業(yè)的發(fā)展,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。搬出大山,讓貧困群眾擺脫了客觀條件的掣肘,為生活的改善打開了更大空間、創(chuàng)造了更多可能。
“搬不動山就搬人,一定要讓村民走出窮山窩。”多年來,祥云縣堅持挪窮窩與挪窮業(yè)并舉、安居與樂業(yè)并重、搬遷與脫貧并行,逐步實現了易地扶貧搬遷農戶住房條件改善、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配套、產業(yè)和就業(yè)支撐有力。
截至2019年底,祥云縣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10戶820人及隨遷戶207戶建房,合計安置戶數651戶,惠及2280余人;全縣共實施危房改造21591戶,保證了群眾“住有所居,居有所安”。并以龍頭企業(yè)、專業(yè)合作社養(yǎng)殖小區(qū)為依托,積極探索“大產業(yè)+集體經濟+扶貧開發(fā)”的資產收益型和“大產業(yè)+經營主體+經營服務”的自主發(fā)展型兩種模式,構成了“土地流轉租金+本地務工+外出打工+產業(yè)發(fā)展+公益崗位”的多元化收入結構,確保搬遷戶搬出來,住得穩(wěn),收入有保障。
“為民解困建新房,黨的恩情比天高”“危房改造政策好,家家戶戶建新房”“吃水不忘挖井人,住房感謝共產黨”……這些傳唱的山歌,樸實而真切地表達了貧困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感恩之情,也真實地寫照曾經極度貧困的山區(qū)村民,在當地政府的帶領下,正沿著幸福的小康生活奮發(fā)前進。
責編:ZB